欢迎光临悉尼协议研究院网站!

咨询电话:16601035877 邮箱:wfqzmyq@126.com

校企合作

立足“三新”,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悉尼协议研究院  点击:

从4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到5月22日至28日,教育部等十部门牵头组织的2021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及系列活动在山东济南举办,再到5月24日,有媒体报道,财政部、教育部向各地下达2021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核定总数为276.9亿元……一系列动作指向“靶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 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把学生当成宝贝,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向上的人’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全体教职工的工作准则;‘做一个有礼貌,有修养,知感恩,会一技之长的学生’,展现了我校办学目标以及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5 月30日,正值全国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如火如荼,山东鱼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鱼台县职业中专) 迎来了江苏铜山和安徽萧县两地学生和家长近150人到校参观考察。

鱼台县职业中专校长陈宜保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该校建校具有41年的历史,现有教职工123人,在校生2040 人,35个多媒体教室,开设机电、汽修、焊接、幼儿保育、计算机、舞蹈等6大专业,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鲁西南焊接人才培训基地。

根据产业实际需求,开设氩电联管道高压焊工培训、二保焊速成班等班次,每年培训学生合格2000人次以上。同时,抓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红利,充分发挥教师技能优势, 开展网络直播和短视频教学,加大宣传推广,目前在快手、抖音等平台已拥有焊工精准粉丝150余万人。

探索“入学即入工”模式,近年来,与8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累计有上万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由毕业到就业的无缝衔接。截至目前,已向中国核电、徐工机械、雷沃重工、东岳重汽、永生重工等省内外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6000余名。

从2015年到2020年,该校职教高考共考取本科120余人,专科600余人, 技能型人才1000余人;在技能大赛方面,2019年师生共获得20余个省市奖项;2020年师生共获得30余个省市奖项,其中,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焊接技术赛项一等奖2个、3D打印技术综合应用赛项一等奖1个,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个。

陈宜保表示,该校立足区域产业优势,重点建设焊机技术、3D 打印优势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对接高端化工、机电装备和绿色现代农业;以“ 创建全国一流职业学校,培育中华英才”为目标,探寻适合学校自身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对接本地优势产业的办学之路,即以专业建设为根基,实现专业、教学、企业、实训基地的有机融合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打造出“学生管理、职教高考、技能大赛” 三大金字招牌,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就焊接而言,下一步,以改进教学为抓手,积极对接用工企业,深入调研企业一线最新需求,切合生产实际制定教学计划,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一技在手、外出无忧’;深化订单式培养模式, 推动培训基地与县域及周边县区机械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多元化培训形式,让优秀的焊接人才服务山东、走向全国。”陈宜保说。

“深耕职业教育,积极扩大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通过打造鲁西南焊接人才培训基地品牌,把鱼台打造成全国的焊接培训之乡。”鱼台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鱼台县教育教学评价中心主任张成坤表示,项目实施以来,共投资500万余元,新增实训车间面积1600多平方米,焊接工位168个,引进山东省技术能手和国赛一等奖选手4名,现已培训农民工、下岗职工等4600人,帮助农民工、下岗职工实现高质量就业,增收3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日前发布融合的的《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职学校初具吸引力,高职吸引力稳步提升,中高职学生就学满意度不断提高,雇主对毕业生职业意识、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评价大幅提升。

据统计, 40 多年来,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1.13万所职业学校、3088万在校生,职业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志刚认为,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首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无论从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还是到职业院校的具体实践,对职业院校教育的质量提升, 产教融合是非常有效的途径。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企业举办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可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2014年4月召开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这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当中也明确强调深化产教融合,要求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不但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也不是应用型高校的专利,它已经成为全领域的国家战略工程。”苏志刚表示,国务院明确提出深化产教的主要目标是要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用10年左右的时间,教育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供给和产业需求的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明显增强。

20210626144953902.jpg

鱼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实施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图为该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正在进行车身修复电阻电焊练习。  吴怀涛/摄

● 协同创新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的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国家创新系统内的知识流动,也是提升国家产业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

苏志刚认为,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能够实现专业紧跟产业发展,通过引进更多的企业资源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共同培养产业所需要的人才。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化,要积极地协同创新,融入产业,主动服务产业,实现专业与产业共同发展双向循环。

“从跟随性的变成双向性的, 要共同协作,甚至产业与专业共同发展,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未来有些有条件的学校,专业要去引领产业发展,要成为培养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地,助推区域产业发展的典范。”苏志刚说,职业教育应突出人才培养的产业针对性,对接全产业链,开展各环节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围绕协同创新,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史习明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介绍,该校积极开展实践。2019年推出了园艺技术、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4个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专业,面向社会人员录取了266名学生;2020年又推出了应用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护、园艺技术、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工商企业管理等6个专业,442名社会人员入校学习。通过积极整合办学资源,深入分析学生学情,精心设计各个培养环节,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落实高职院校实施扩招方面,据史习明介绍,该校有几项具体举措。

一是每次扩招工作一结束,就会第一时间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开展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求学动机及学生对今后学习、生活方面的诉求,形成分析报告,提交各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认知程度等实际情况,一个专业一个方案,一类群体一个对策,实现精准化设计。如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来源包括初步具备苗木生产技能的学生、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与养护行业的学生、家里有香榧种植的学生、从事与农业无关工作的学生。该专业根据学生现状及需求设置了苗木生产、经济林栽培、园林工程施工与养护等三个模块方向,同时推行导师制,一个导师带10个左右学生,导师根据学生现状,精准施教。学情调查还发现学生中有16名农场主、苗木经营户等,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占30%以上,所以该专业专门设置了创业模块课程。

二是为适应社招生生源特点, 构建了“ 农学结合、半农半读”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学训结合、现场课堂”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和学分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授课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从事生产工作的同时兼顾学习。如经济林栽培方向的学生大部分都在种植香榧,就针对香榧的季节管护、特色农业等内容进行教学;选择农闲时节、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中授课,以避开农忙季节;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企业认知”采用企业导师讲座、校友学长讲座、企业实地参观与调研等形式分散实施,贯穿整个学期。同时,“送教下乡、送教到岗”,开设田间课堂、车间课堂、酒店课堂等课堂新模式,使学生在家门口、在岗位上就能接受教育。

三是主动顺应教学现代化发展需求,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提升智慧教学环境,推进智慧治理,成为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深入推进“互联网+教学”,创新“以学为中心”新型教学模式,重构现代化教学生态。截至目前,该校已有45 门课程在爱课程、学堂在线等全国性平台开课,受益面80余万人次,被200多所院校引用;12门课程登陆“学习强国”;6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17 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全省领先。2012年以来,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共获奖21项,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学校成为省课堂教学创新校、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中心、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承办校和组委会秘书处、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理事长单位;连续4年承办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

“近年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办学方向,主动对接宁波市、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群和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3433’现代服务业、‘4566’乡村产业振兴等, 大力发展与省、市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紧密的城市园林、智能信息、旅游会展、贸易物流、文化创意、财会金融等专业群,现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国家骨干专业5 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21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4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史习明说。

●提质增效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日,中国青年报一项针对职业教育的专题调查显示,只有66.7%的受访家长表示能够接受孩子进入职业教育。这相当于接近四成的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不认同甚至不满,而教育部此前发布通知指出,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这意味着,在未来可能会有一半的中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家长应如何解开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与误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冰子认为,虽然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中面临很大挑战。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投入标准上都有待加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办学仍存在一些障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不足,毕业生在落户、就业、职业长期发展上仍面临很多困难。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加速期,生产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产品和产业形态,这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必须密切结合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趋势,在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上既注重实用性又要具有前瞻性,坚持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办学格局,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倪娟表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经费投入不断增长,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她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着力实现根本性转变:一是类型教育从定位到定义,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对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明确定位不等于拥有地位, 地位来源于精准的定义,明确主要特征、基本愿景和实施途径。二是政策供给从广谱到精准,职业教育政策的密集出台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坚定意志,政策大多带有广谱性的特点,如何实现政策的“靶向”发力, 需要更为精准的政策设计。三是质量建设从标准到标志,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明确“高”的范畴,即职业教育应在哪些方面体现“高”质量,其基本的标志是什么,从而对职业院校形成引领和吸附。

“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博士后宗诚认为,国家层面将推进专业群建设作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举措,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全国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支撑行业发展为出发点,积极组织建设专业群;专业群的组建与优化,通过“跨院系合作”方式调整与重构高职院校二级院系以实现“以群建院”,优化专业结构、凝聚专业资源、提高人才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等。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专业群的组织管理尚未形成客观的组织管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层面专业群的深度建设。”宗诚指出,专业群要发挥出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除了明确科学组群逻辑,共建共享资源, 重构课程体系,实施组织变革外, 还需要考虑专业群的组织规模、制度管理、文化建设、路径依赖等影响专业群组织管理相关因素,回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诉求,谋划改革发展新路径、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这对于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红娟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经验表明,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凝聚力、牵引力、向心力,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无缝连接,解决就业和用工的有效路径;我国需要立足于国家自立自强发展战略,面向市场需求和产业生态、地区经济差异等,确保职业教育在机制创新、专业设置、师资储备、培训模式、硬件配置等方面更符合现代化需求。

首先,加大政策引导激励力度。探索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制度,加强中央及地方财政对高职院校的项目支撑、资金投入,制定差异化的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改革学校和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人才培养主要来自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成效纳入考核体系,加快促进由政府办学为主转向以企业为主导,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办学的格局。

其次,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模式。通过在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界设置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扶持基金和人才专项计划等,支持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鼓励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教师和研究人员兼职企业顾问,引进企业人员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职业培训,深化产学研共通共融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

再次,构建校企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已有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化平台潜力,推动龙头企业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建立数据共连、开放、共享统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市场需求的专业化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集聚区域创新要素, 提高创新要素供给和整合效率。

最后,构建国际化技术创业职业教育体系。定位于培养各行各业的企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创新高端人才,以项目为载体实施跨学科教育,培养企业核心技术人才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通过建立创新伙伴计划、企业创新交流和伙伴关系项目等,与国际一流企业、社会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吸引领军企业参与和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